从江南水师学堂的船坞到京电号小火轮的甲板,从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的庄重轮廓到奥体中心的流线型穹顶……7月30日,一座融合了南京11个区的“大作”陈列在南京建邺区乐山路社区活动室,吸引众多居民驻足。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乐山路社区以南京历史地标与现代建筑为蓝本,举办“模型创作与科技探索夏令营”,通过模型制作、科技实践与红色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为20名社区青少年打造了一场富有创意的暑期成长之旅。
在为期7天的夏令营活动中,孩子们完成了6个标志性建筑模型,最终将它们集成在一幅精美的南京地图上。活动中,3D建模工具、激光切割技术等科技手段成为助力创作的“神器”,而文史老师讲述的渡江战役故事、金陵制造局工业发展史,则让冰冷的材料赋予了文化的温度。“原来灯塔的灯光是这样设计的!”“雨花台的建筑比我想象中还要宏伟!”参与活动的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不断惊叹于科技与历史的交融。
“模型不仅是零件拼装,更是一堂堂微缩的爱国主义课。”社区关工委负责人在闭营仪式上介绍,夏令营每日以历史讲解开场,如京电号小火轮承载的“渡江第一船”精神、雨花台英烈的革命事迹等,孩子们随后通过模型复现这些地标,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城市红色基因的理解。12岁的陈同学展示他的雨花台模型时说:“拼装纪念碑时,老师讲述的烈士故事让我特别感动,我要把他们的事迹永远记在心里。”
活动坚持“独立完成、协作提升”的原则。前6天孩子们自主完成单体模型,最后一天合作完成拼图集成。家长张女士感慨:“孩子每天回家都兴奋地讲新学到的知识,今天还主动和队友商量怎么布置建筑。”闭营仪式上,孩子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分享了创作心得,社区为每位营员颁发了实践证书。那座由20名孩子共同完成的南京模型,将在社区展厅长期展出,成为这个夏天最生动的成长见证。
“这次夏令营是乐山路社区在推动青少年成长和完善社区服务方面的一次探索。活动将科技实践与红色教育结合,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加深了对历史和科学的理解,也提升了学习的兴趣。”乐山路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依托自身资源,邀请专业团队指导,组织志愿者参与,形成了居民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模式。今后,社区将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丰富青少年课外学习内容,帮助他们扩宽视野、增强实践能力,同时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与实效。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史童歌
(乐山路社区供图)
编辑:陈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