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客户端

底片留史:《南京照相馆》中的民间见证与国家记忆

2025-08-09 15:08:00 现代+

文|孙慧

申奥导演的《南京照相馆》聚焦南京大屠杀背景下发生在吉祥照相馆的一段寓言式的往事,一群普通人在日军枪口之下洗印照片、在暗房之中藏匿底片,以影像对抗暴力、保存真相。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自幼听长辈讲述那个血色冬天,深知民间能留下任何一帧历史证据都殊为不易,而剧中的人物做到了。影片中,当日军摄影师伊藤摆出亲善姿态时,阿昌怒喊:“我们不是朋友!”汉奸翻译冷言道:“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女演员却坚定反问:“你怎么知道中国一定会输?”这不仅是对民族命运的回击,更将观众深深带入那场以底片为武器的民间抵抗。

一、影像与证据

《南京照相馆》以贡院街吉祥照相馆为叙事核心,构建出一条由“拍摄-冲洗-保存-转移”构成的影像证据链。该构思源于真实史料:1938年南京某照相馆师傅罗瑾曾在为日军冲洗底片时,复制南京大屠杀照片并秘藏于民间,最终成为战后“京字第一号”审判证据。电影对此进行艺术化改写,聚焦“冲印者”这一长期被忽视的证据链关键环节,赋予照相馆这一微观空间以历史意义。

影片并未走向宏大叙事,而是从照相馆这一“历史匣子”入手,展开多线交织的微观讲述。日军摄影师伊藤带着荣耀心态拍摄南京街头惨状,却又试图封锁这些影像,暴露出侵略者炫耀与掩盖的双重心理。而影片主角阿昌在枪口的胁迫下,接手冲印任务,逐步意识到照片背后隐藏的责任。当照片中堆尸、提首、活埋的影像显现,角色们的愤怒和羞耻压倒了恐惧,私下决定多洗一套底片,并将其藏匿、分发、转移。

这一暗房中的见证行为,成为连接个体生死与国家记忆的通道。正如照相馆老板金承宗所言:“洗不干净的,不只是照片,还有我们的良心。”从最初的被动自保求生,到后来主动冒死护证,平凡人完成了一次道德主体的转变。他们用身躯守护的,不只是照片,更是民族的证据与尊严。

照相馆的空间极小,却承载了巨大的历史重量。那一张张照片与底片,不再只是影像物证,更成为唤醒民族记忆与集体伦理的关键节点。《南京照相馆》借此赋予了影像证据以伦理高度,即,影像既是战争暴行的记录,也是平民责任的召唤。这种“证据即生命”的逻辑,是对历史正义的守护。

二、家族与物件

观影过程中,我不时想起家中长辈的只言片语。1937年南京沦陷前,家人分散逃往上海、谷里,腿脚不便的老人只能留在光华门的家中。几十年后再提,那段经历早已斑驳不清,有人只记得“多亏提前跑了”,有人只说“真乱”。我想录音记录,长辈或记不得,或讳莫如深,毕竟,这是一段青壮年和家中老人的离散。

我们家已经没有家谱,与影片中用照片定格历史的普通人不同,我的家族几乎没留下任何战争时期的实物见证。这种空白是痛的,也是普遍的。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今天的它以陵墓、现代建筑和博物馆构筑起宏大的历史感——中山陵、明孝陵见证了王朝兴替,南京博物院与江苏美术馆收藏着南北文化的遗泽;夫子庙秦淮河、四方当代美术馆和贝建中工作室设计的圣和府邸,让“旧”与“新”并置共生。然而,对许多像我家这样的南京家庭而言,这些看似高远的历史,其实都以某种实物或口述的方式潜藏于家中老物件之中。一旦这些个人片段失落,城市的宏大历史也将失去部分个性。

《南京照相馆》首映礼上,演员王骁抽盲盒抽到一张“六华春”老照片,这一幕让我尤为动容。这家始于清末,民国年间红极一时的本地酒楼,在抗战后逐步沉寂。听父亲说,我的大爷爷曾在六华春任主厨,散伙时分得几套银质餐具,后来不慎遗失,那也许是我们家族最后的物证。城市记忆与家族实物的断裂,就在这类细节中无声发生。

影片中幸存者冒死守护底片,我也不禁联想到那些餐具的遗失。一件老物件,也许就是一段家史的全部。六华春的兴衰、银器的去向、记忆的中断,都印证了战争固然可以摧毁有形城市,而和平年代若不珍视记忆,历史照样会在遗忘中慢慢荒废。民族的大历史往往由千万个家族的小记忆拼缀而成。如果我们都失去了守护自己记忆碎片的意识,国家记忆也终将变得支离破碎。

三、方言与山河

《南京照相馆》中最打动我的,是“日行千里”这一段。分别在即,老金在拍摄间为妻女送上最后的礼物——他依次拉开照相馆的背景幕布,北京故宫、杭州柳浪闻莺、万里长城……避难者们也纷纷用各自的乡音念出这些地名,最终齐声诵道:“大好河山,寸土必争!”此刻,方言不再是那位汉奸口中“连彼此说话都听不懂”的隔阂,而成为彼此共鸣的坐标。乡音的回响打破了各自为战的偏见,也象征着民族危机面前,那种穿越地域与语言的凝聚之力。

电影塑造的多方言群像,呼应南京这座古都多样的文化性格。这里既有老城南的烟火气,也有六朝遗迹的肃穆历史记忆,城市中交融着皇家气象与市井日常。2025年的今天,游客走在长江路沿线,走在贡院街,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保守而厚重的美学秩序,而正是这份不轻易妥协的“实感”,在影片中化作对影像真实的执着守护。

影片中,避难者用背景幕布拍送别照的设定意味悠长——身后的真实布景,既是视觉意象,也寄托着“山河永在”的情感信念。这些照片如同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档案,记录下每个普通人在国家存亡之际的尊严。导演申奥借照相馆小空间,调度暗房、幕布与群像,完成了一次从个人命运到民族记忆的美学转写。

影片散场良久,仍难平复震荡。《南京照相馆》以“底片”为象征,展现影像在生死存亡之际如何被平民守护,并最终纳入国家叙事。那句“照片是洗不干净的”,既隐喻真相不可抹除,也唤起了每一个观众对历史责任的感知。影片以照相馆微光撕开黑暗,强调平民视角与证据伦理在记忆建构中的不可替代性。

在亲历者逐渐凋零的今天,延续这份见证的责任已转交给下一代公民。聆听长辈口述、保存家族照片、整理民间史料、推动数字化归档,皆是当代可行的“护史”路径。这一过程中,影像的历史功能不应仅限于政府主导的档案机构和博物馆收藏,而应回归每一位公民的历史自觉。唯有当民间记忆的碎片被持续唤醒、广泛参与并深度嵌入国家叙事,那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视觉证据方能穿越遗忘,形成真正可传递、可验证、可共鸣的文明记忆体系。

底片留史:《南京照相馆》中的民间见证与国家记忆

撰稿:孙慧(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

编辑:李艺蘅 郑文静

精彩推荐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