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客户端

第八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在长春举行,《南京照相馆》主创分享创作感悟

2025-08-24 13:37:25 中国电影报

8月23日,第八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在吉林长春举办。论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重要回信精神。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路宝,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宣部电影局副局长、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主任秦振贵作总结发言。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亮,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孙向辉,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主持论坛。

此次论坛以“从生活中来,到观众中去——电影和观众在一起”为主题。戴墨、许渌洋、杨子、来牧宽、於水、黄鹤宇、于奥、周铁男、石超群、张珂、董润年、黄子桓等青年电影人分别围绕现实题材影片创作、动画电影创新、观众变化与创新表达等议题阐述了各自的创作思考,于洲、张苗、李早、丛芳冰等“新力量”的同行者也分享了合作得出的电影理念与心得。

第八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在长春举行,《南京照相馆》主创分享创作感悟

其中,《南京照相馆》编剧许渌洋、张珂,分享了《南京照相馆》的创作思路。

以下为许渌洋、张珂发言内容摘选

■许渌洋(《南京照相馆》《受益人》编剧)

用电影完成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在创作《南京照相馆》剧本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历史题材电影的核心价值在于完成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我视其为一种“记忆棱镜”,主动折射历史之光,唤起当代观众的理解。

创作中,我选择了“平民视角”,聚焦于照相馆内外的普通人物:邮递员阿昌、照相馆金老板、演员林毓秀等。他们虽属虚构,但其身份和精神具有象征意义和当代指涉,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让今天的观众能够不置身事外地审视过去及其现实警示。

《南京照相馆》中,我们坚持着对个体尊严、历史真相和人类文明的坚定捍卫。我认为,成功的历史电影必须将记忆转化为建设性的现实力量。守护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以真相为刃,斩断重蹈覆辙的可能。我们用影像为历史认知注入情感与道德重量,构筑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堡垒。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得以更清晰地审视自身时代,校准内心的航向,并引导人们思考“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是谁”以及“应当走向何方”。

■张珂(“志愿军”系列、《南京照相馆》编剧)

为构建公正历史记忆贡献中国电影力量

在《南京照相馆》的创作中,面对观众对新鲜叙事的渴望,我们力求突破创新。

在叙事上,我们尝试打破类型界限,融合悬疑、历史、战争元素,围绕一张日军罪行照片背后的秘密展开,层层递进揭示南京大屠杀真相。我们坚定采用普通人视角,聚焦邮差苏柳昌、照相馆老板金承宗等乱世中的小人物,展现他们从挣扎求生到被历史洪流裹挟,最终觉醒抗争的心路历程。即使是日军军官,也力求避免脸谱化,揭示其被日本军国主义异化的本质,增强戏剧冲突。

人民史观是影片的灵魂。我们着力还原普通民众在这场浩劫中的遭遇与不屈抗争。他们并非天生的英雄,只是在生死关头,凭借人性的善良和对正义的执着,做出了勇敢的选择。金承宗为守护真相慨然赴死、林毓秀的坚韧转变,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缩影。我们坚信,正是这些鲜活的个体生命,构成了历史的真实底色,他们值得被永恒铭记。

在美学与情感上,我们追求极致求真与深刻共情。从场景、服装到方言细节,力求精准还原历史氛围。视听表达注重克制与深远意蕴,用光影、色调传递战争的沉重与不灭的希望。我们深挖人物内心,展现他们的恐惧、挣扎、勇气,让观众感同身受。影片的反响让我确信,真诚尊重观众审美与情感,电影才能跨越时空,引发强烈共鸣。

《南京照相馆》不仅是在讲述历史,我们更希望以中国人民的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坚韧,为构建公正的二战历史记忆贡献中国电影的力量。

来源:中国电影报

编辑:李艺蘅

精彩推荐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