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新的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增加了针对性指标,增加了电池组与控制器之间的识别和匹配功能,一旦出现不匹配的情况,电动自行车无法骑行。
在新国标的制定过程中,围绕限速、限塑等问题,展开了持久谈论并形成共识。通过技术防范,遏制非法改装乱象,也成为新国标的亮点。
电动自行车使用便捷,性价比较高,成为千家万户解决通勤问题的首选或备选交通工具。当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约3.8亿辆,相当于每4个人就拥有一辆电动自行车。体量如此之大,使用率如此之高,对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近年来,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现象突出。不少来历不明或危险系数较高的电池经过“美化”式包装,被二次利用甚至多次利用。在一些电动自行车爆炸事故中,被任性“移植”的电池组是“元凶”。而在新国标中,这种“移植”手法将遭到技术性反制。这不仅意味着,一些以投机取巧为标志的违规行为失去了“驱动力”,也意味着,电动自行车监管方式呈现出新模式。
但越是在新国标施行的关键阶段,越是要防止乱象借机回潮。这并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电动自行车市场新近发出的警告。据报道,媒体记者走访国内多家电动自行车门店发现,一些商家炒作“旧国标电动车”概念,将“改装更灵活、解除限速更容易”作为旧车的卖点清库存,以此诱导消费者“买旧不买新”。
“旧国标电动车”确实迎合了部分人群希望改装、解除限速的心理。这种以“旧”为贵的市场怪象,代表着一种扭曲的消费诉求。
客观而言,这些商家正试图抓住最后的“窗口期”。根据规定,在生产端,9月1日后,所有新生产的电动自行车都必须符合新标准要求;在销售端,12月1日起,所有市面上销售的电动自行车都必须符合新标准。而一些商家正是利用这一过渡期,展开反向销售,借此谋求更大商业利益。对此,尽快推动新国标电动自行车上市,鼓励消费者从即日起优先购买新标准车辆,是题中之义。
监管部门也应当对包括二手车销售在内的市场强化监督,从源头遏制乱象滋生。据报道,“称重显示控制器”“提速神器”“加装电池”依然存在运作空间。多年来吃到非法改装“红利”的商家,依然有“动力”尝试新套路。面对新国标的落地,一些商家不仅可能加速使用非法手段满足一些消费者的要求,也可能针对新国标带来的“技术篱笆”进行“技术攻关”,制造新的灰色空间。
“双规并行”期间暗潮涌动的现象说明,唯有在全程序管理上形成更大合力,方能营造更规范的市场环境和更安全的交通环境。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编辑:陈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