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鼓楼区,藏着一处新旧交融的地带——窑上村散区。这片仅0.4万平方米的土地,如同一面棱镜,折射着城市发展的多维图景,这里80%以上是新就业群体与外来流动人口,原住民占比极少。与仅一街之隔的幕府创新小镇、文景花园等现代化商住区相比,窑上村散区基础设施薄弱、管理长期缺位,环境杂乱、秩序松散,成为基层治理中一块难啃的“骨头”。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幕府山街道盛世花园社区以“党建引领小区治理”专项行动为契机,依托物社联动治理机制,通过“党建联建拓服务、硬件升级补短板、多元共治聚合力”三步走,全方位推进城中村物业服务落地见效,为散区焕新与民生改善注入动能。
物社联动:从“零服务”到“全渗透”
“以前电动车没有地方充电,现在散区内新增了两处智能充电桩,安全又方便!”居民吕师傅的感慨,道出了窑上村散区最显著的变化,这一转变始于社区与物业公司的党建联建合作。
针对该区域长期缺乏物业管理的情况,盛世花园社区依托物社联盟,对接滨江物业公司党委,引入专业物业服务。聚焦居民反映强烈的“充电难”“安全忧”“环境差”等民生痛点,通过7次居民意见征集和多方磋商,社区与物业共同推出三张清单,即通过逐户问卷制定《居民需求清单》,明确8大类《物业服务清单》,量身定制《增值服务清单》,形成“基础服务+专项委托+点单衍生”三类模式,实现服务按需定制、精准落地。
为保障服务落地,社区专门设立“散区共管联络组”,聘请5名原住民任组长和组员,协助完善居民信息、实现动态管理,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与居民参与度。一年来,智能充电桩覆盖率从零提升至90%,安全隐患大大降低。
物业企业不仅要进得来,更要留得下。社区通过拓展物业公司在其他片区开展“物业+养老”“物业+外卖”等衍生服务,形成可持续服务模式。社区书记张成明表示:“如今物业随叫随到,连独居老人的水电检修都全覆盖。这种定制服务显著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硬件升级:从“脏乱差”到“安全美”
走进如今的窑上村散区,最直观的感受是“安心”。智能升降桩把守出入口,36个高清摄像头全天候监控,物业每日6班次巡逻,这些变化得益于社区推动的“平安筑基”工程。
在治安防控方面,社区坚持“技防+人防”双管齐下,科技设备织密防护网,人工巡查筑牢安全线。双重保障下,入室盗窃案件消失,曾频发的车辆剐蹭纠纷也大幅减少,居民出门更放心、停车更安心。
环境整治同样成效显著,针对窑上村散区实际,社区采用“日常保洁+集中攻坚”的组合模式,平日里有专人维护街巷整洁,定期还会开展清杂行动,累计清理清运杂物30余吨,曾经杂乱的角落变得清爽利落,居民的居住舒适度也随之提升。
多元共治:从“旁观者”到“当家人”
“社区吗?又有人把杂物堆到公厕后面了!”外卖员小何租住在窑上村散区,作为社区聘任的“流动网格员”,如今他和社区内多名新就业群体伙伴,已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生力军。
原住民房东王绪荣一直希望能好好维护家园环境,过去却因部分租客卫生意识薄弱而犯难。面对新老居民间的隔阂,社区一方面邀请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通过“随手拍”机制累计解决问题120余件,另一方面建立“房东公约”协商机制,让房东与租客围坐一堂,共同制定卫生准则和维修分摊办法,化解常见矛盾。
此外,社区还组建“窑上新”志愿服务队,组织新老居民共同参与,互助共助,先后开展助老送餐、安全宣传等活动50余场。一位新市民坦言:参加志愿服务后,让他这个外地人也有了归属感。
从“管理真空”到“服务全覆盖”,从“脏乱差”到“安全美”,从“各自为政”到“共建共享”,窑上村散区的蜕变诠释了物社联动机制的生命力。展望未来,社区将深化物社联动模式运用,让更多治理“洼地”向有温度、有品质的城市空间转变。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马壮壮 张盼盼
编辑:任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