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等八部门联合主办的扬州市“读城”行动发布活动在广陵有盐街区成功举办。活动以“读懂扬州,何止春风十里”为主题,聚焦建筑、地名、老字号等城市文化载体,系统推出“一场发布仪式、三个‘读城’榜单、四大主题单元、六项配套活动”,着力解码扬州深厚历史文化基因,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好地方”扬州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典籍,吸引着人们不断品读,常读常新。“读懂扬州,何止春风十里”,不仅传递出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更彰显了扬州推动城市空间可读、历史可感、文化可触的坚定步伐,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发布活动分为沉浸式打卡与集中发布两大环节。参与者以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为“文化横轴”,实地走访汪鲁门盐商住宅(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东关—国庆路街区(江苏省老字号集聚街区)、广陵路城市更新项目、广陵有盐街区(含二分明月楼、贾氏盐商住宅、四岸公所等)等一批代表性城市文化地标。通过打卡互动、专业讲解与文艺展演相结合的方式,串联形成“一步一景一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动线,生动呈现扬州历史文脉与当代发展活力。
活动现场同步设置“读城印记”集章区、“明月映古音”古琴雅集、老字号主题市集等特色互动项目,吸引广大市民游客积极参与,营造出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
集中发布环节重点推出“老建筑·新光彩”榜单解读、“老地名·新地标”线路推介、“老字号·新网红”焕新名录等内容,融合“阅读建筑”“阅读地名”“阅读老字号”“青春读城”四大板块,配套开展系列方案推介、“读懂扬州”“向往扬州”“青春理发店”短视频展映、主题演讲与文艺展演,全面推动城市空间可读、历史可感、文化可触,进一步提升扬州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
“阅读建筑”:建筑可阅读,匠心传千年
扬州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众多以建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是城市变迁的见证者,更是运河文化、盐商文化与园林艺术的生动载体。活动现场揭晓扬州市“老建筑·新光彩”榜单,榜单上的这些建筑,是扬州市民心中的时光记忆,同时也是外地游客眼中的城市风采。
“阅读地名”:地名有故事,街巷见春秋
地名,是镌刻在大地上的历史印记,是扬州千年文脉的“活化石”。扬州的地名文化,内涵丰富,妙趣横生,是外界认识扬州的一个独特的、不可或缺的视角。扬州民政部门将开展省级地名文化遗产解读,设立“地名里的抗战记忆”专栏、发布“跟着地名游古城”线路、编制乡村地名保护名录,推动地名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让地名“活”起来、“走”出去。现场发布“向往扬州”文脉深处网红打卡地短视频。
“阅读老字号”:老字号正青春,老味道新传承
老字号,是一座城市的记忆符号,也是品质与传承的象征。扬州市现有中华老字号11个、江苏老字号27个、扬州老字号44个,数量居江苏前列。“老字号其实很好玩”“老字号其实很有品”“老字号其实很潮流”,扬州市商务局牵头推出“老字号正青春,老味道新传承”系列活动,邀请市民和游客参与老字号“探店”“鉴品”“焕新”三大体验,探寻老字号穿越时光的“青春密码”,解锁老字号的无限可能。现场扬州发布“老字号·新网红”探店名录。
“青春读城”:青年与城市共成长
城市为青年提供广阔舞台,青年为城市增添青春光彩。读懂一座城,于青年而言,意味着让成长的足迹与千年文脉同频,让青春的梦想与城市发展的蓝图共振。扬州团市委牵头精心策划了这场青年“读城”行动,以“青年与城市共成长”为主线,用六大单元活动,诚邀广大青年共同解锁扬州的N种打卡方式。
在发布环节的高潮部分,省委宣传部、扬州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与“读城”代表共同登台,以触摸能量灯光柱的形式,点亮扬州市“读城”行动。伴随全场倒计时,大屏幕画面定格于“点亮一座城,从读城开始”主题画面,随后“读城,大众参与的城市文化活动”“读懂扬州,何止春风十里”省市主题标语依次呈现,标志着“读城”行动这场跨越古今的文化接力,将在全民参与中持续解码历史、接续城市文脉、点亮发展未来。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文化传承处相关负责同志,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长金、市有关部门分管领导,以及文化学者代表、“读城”群体代表、网络达人、市民代表、媒体记者等百余人参加活动。
通讯员 杨轩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顾潇
编辑:范文静